靳尚谊1957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完成了油画的初学期。之后他被分到版画系执教,教授素描。在版画系教课期间,靳尚谊表现出他长于自省、研究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他在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教课的同时,我进一步研究素描。回顾学习的过程,特别是马克西莫夫所教补充了我对素描知识的理解。虽然我在马训班只有两年,素描课程时间并不长,但我知道了一些新道理,还没有实践过,所以我想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过程中来实践我的认识"。
靳尚谊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尽量利用各种机会画画,在教课时,总结自己的实践体会。他首先提出用"画形不画色"的方法来解决素描的浅、散、乱的感觉。边教边画这种自我训练的实践对一个年轻的画家来说还是挺漫长的。靳尚谊说"我在版画系教了五年,也自修了五年,一直到1962年才基本解决了素描的问题"。这五年也凸现了靳尚谊的另一种特质,即自修的韧性,追求深度的韧性,和不吃透不罢休的韧性。
在完成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靳尚谊也参与了一些创作研究实践。这是他在摸索期中重要的艺术活动。
1959年起他进入创作历史画的艺术领域,和同时代中国培养的画家们一样,为历史博物馆或军事博物馆完成描写反映革命年代主题与精神的创作,靳尚谊年轻的心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而兴奋。这期间他创作了《送别》、《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几张大幅的主题创作,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特别是《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仅用毛主席单人的一个讲话动作表现出"形象处理,时代感气氛都很好"(王朝闻语)的创作特点。这张毛主席肖像在当时广受欢迎。靳尚谊还写了一篇创作体会,发表在《美术》杂志上。文章中除了叙述创作过程外,也真诚表达由于"力不从心"而有很多好的想法没有表现出来,继而重点总结了他对肖像画创作的认识。他指出,肖像画中人物的个性及其精神状态都必须鲜明生动,缺一不可。靳尚谊特别强调了在肖像画作品中构图单纯,艺术语言简练朴素,表现力强的重要性。这是他在摸索期中第一次明确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
摸索期中的艺术经历显示出靳尚谊的另外一些特质。一个是他虽然艺术阅历还浅,水平也不算太高,但是他极善于抓住重点,并且总结提高。在他决定多人物历史题材的中心时,在他从繁复的题材中抓住最单纯、最直接、最亮眼的形式表现时,在他还不知道作为一个油画家未来之路如何时,他就极其敏感地认识到,根据自己的特质,他适合画肖像画,而不是人物众多的历史题材画。这条路的选择就是基于了解自己后,才最终作出的决定。版画系五年的教学生涯,他既收获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又涉及了历史画的创作,这些都是对他今后的油画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经验。
1962年,靳尚谊结束了版画系五年的素描教学,调入油画系第一工作室。除了主任吴作人外,第一工作室当时还有艾中信、韦启美、戴泽以及刚留校不久的潘世勋、王征华等人。靳尚谊在工作室里既教素描也教油画。他延续在版画系时期历史画的创作,根据六十年代中国的现状,构思并创作了表现毛主席诗词精神的历史画《踏遍青山》(又名《长征》)。同时,靳尚谊也画了一批油画肖像,多为他的同事及朋友。这段时间他开始在个人风格上作了一些摸索,除了色彩,还用上线的处理,"无形中有点'风格'了"(靳尚谊语)。在这批肖像中他运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尝试了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这种实践对他以后的发展及风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
摸索刚有一点眉目,文化革命开始了。1966年到1976年靳尚谊都是一边劳动一边搞运动,其中两次被调出来画画。一次是1970年到"平型关纪念馆"完成历史画《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和林彪》,第二次是1972年到革命博物馆临《开国大典》,之后又和美院众多画家一起制作了一幅表现毛主席在天安门金水桥接见红卫兵场面的作品,题目是《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完成此画后他又参加全国美展的准备工作,担任"改画组"组长,专门修改毛主席形象(此指工农兵业余画家画的不太好的画)。1973年,靳尚谊病了一年多,直到1975年才慢慢恢复。这段时间,接连的革命题材带给他的危害是"色彩感觉失调了"。几年的红色毛主席像,使他的眼睛色感发生了偏差,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靳尚谊努力地自我恢复,除了1976年又完成了一幅历史画《十二月会议》外,还带学生深入生活,收集素材,一边教学一边画习作,画了大量的写生肖像,一直延续到1979年。这段时间被称为"恢复期"。靳尚谊在恢复期画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小提琴手》。这张画标志着靳尚谊的色彩水平已经恢复到"文革"前。
无论是六十年代还是"文革"期间直至"文革"后,靳尚谊和所有的中国人民一样,经历了困难、动荡,但这些年始终如一陪伴他的是绘画。那些小心的探索,被动的改画、主动地修复自己的眼睛,甚至生病的那一年,在部队、农村,他也是和学生们在一起,收集素材。纵观这些过往经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艺术是靳尚谊的唯一挚爱,甚至是他生活的全部,无论发生什么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